長跑最害怕撞牆期?原來這樣做才不會一再鬼打牆!

馬拉松備賽必知—突破撞牆期

什麼是撞牆期?

有接觸長跑或馬拉松的人可能都聽過、甚至是經歷過「撞牆期(hitting the wall)」,指經歷長時間的跑步後,身體達到一個極限,陷入非常難受、無法隨意志控制的局面,可能會感到舉步維艱、呼吸與心跳急促、頭暈想吐,使得原先安排的配速失序,也導致心理層面出現負面情緒、髒話連連,懷疑自己:「為什麼我在這裡虐待自己?下次絕對不要來跑了!」是一種讓人感到絕望,好像在「撞牆」的一個無法突破的局面。

 

為什麼會發生撞牆期?

首先,我們要了解人體跑步的能量是從哪裡來的?(延伸閱讀:跑者的營養攝取-能量篇I)跑步剛開始時大多是利用儲存在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,當跑步持續的時間拉長或是運動強度提高時,體內糖原將被消耗殆盡,身體就會出現主要的能源耗竭(但仍然需要保有最低限度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給大腦使用),此身體能量系統的轉換過程以及引發的低血糖現象,造成所謂的「撞牆期」。

可以避免撞牆期嗎?

若要避免撞牆期,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在比賽結束時剛好耗盡身體的糖原,但很可惜的是人體能夠儲存的糖分有限,無法滿足一場全程馬拉松所需的能量(延伸閱讀:跑者的營養攝取-能量篇II),因此跑者們幾乎是一定會經過撞牆期的,很難避免,只能透過一些訓練手段「延緩」糖原消耗速度與撞牆期的到來:

1. 穩定配速的習慣,避免跑步強度過高使糖原過早消耗完畢。穩定的速度前進,可以讓身體保持在最低的能耗 (跟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:靜者恆靜,動者恆動)如同一台汽車,在高速公路上等速行駛絕對是最省油的;長時間的市區走停反而是快速的消耗汽油。所以跑者在比賽前能夠了解整個賽道的坡度變化,對於穩定配速是有幫助的,越穩定的速度可以讓糖源消耗得越慢。

2. 多進行低強度、長時間有氧訓練,讓身體的粒線體活化,提高身體運用脂肪的效率、減少糖原的消耗。跑者們堆跑量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讓身體在低心律ZONE2的訓練下提升粒腺體對脂肪的代謝能力。

3. 比賽前多攝取碳水化合物,補滿體內的糖原庫存,制定補給計畫。了解自己身體儲存的糖源量,可以透過科學化的量測,了解設定的完賽速度下,需要再額外補充多少糖源,如能量果膠。

4.養成監控心律的習慣。心率高低可以對應到身體目前的運動強度,太高的運度強度,身體會切換成以醣類為能量來源,越高的心律會讓醣類越快用完,糖源一旦用完撞牆期就來了在炎熱的環境下比賽,同時還要注意電解質的補充,電解質失衡心律很容易就上升導致撞牆期提前到來。
5.避免起跑過度亢奮。2021年Barry Smyth發布了一篇大型研究論文,分析超過400萬筆馬拉松比賽紀錄後發現,28%的男性跑者有撞牆現象,而女性跑者只有17%。研究指出,男性跑者往往比女性跑者更傾向於承擔配速的風險。這表示男性跑者更容易在比賽初期採用過度激進的配速,導致後期體能除備不足,更容易撞牆。

 

如何克服無止盡的撞牆期?

當感受到撞牆期時,可以試著降低一些跑步的速度,讓心率下降稍作緩和,會比較快恢復。而當撐過了第一次的撞牆期後,偷偷告訴大家一個秘訣!這時應該補充升糖胺基酸(如蘋果酸)作為能量補給,而不是一般的葡萄糖或是BCAA(升酮胺基酸),因為身體在糖原燒光後、經過了撞牆期,已經調節成改為利用脂肪與蛋白質的能量系統,因此,攝取升糖胺基酸才不會導致第二次的撞牆期,如此一來,就能輕鬆克服如鬼打牆的「撞牆期」!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