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時超級馬拉松

你知道什麼是 24 小時超級馬拉松嗎?在臺灣已經有20年的歷史?

24小時超馬是超級馬拉松的一種形式,廣義來說,凡是跑步距離超過一場全馬(42.195公里)的長距離跑步賽事就稱作超級馬拉松(Ultra-Marathon),而24小時超馬不像一般的馬拉松,需要選手在固定的距離內比較完賽時間,而是指選手們必須在24小時內連續跑步,比誰在時限內可以跑出最遠的距離!聽起來是不是超級瘋狂的?

 

瘋狂又超強的超馬選手們是真實存在的!上週末(12/312/4)「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24小時賽」甫剛落幕,國內與國外的超馬選手們共襄盛舉,精彩非凡。東吳超馬是自1999年首辦,截至2022年已邁入第22個年頭,是世界上少數舉辦在校園內(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操場)的繞圈(一圈400公尺的操場)賽事,賽事以國際賽(24小時超馬)為主,另設有國內賽(12小時)、教職員與學生賽(1小時)與接力賽等同時舉行,讓「凡人」也有體驗超馬的機會,也使場上的氣氛更為熱鬧、24小時超馬選手不孤單。

24小時超級馬拉松的世界紀錄分別由女性美國選手Camille Herron  2019 年創下 270.116 公里的紀錄,和男子立陶宛選手Aleksandr Sorokin  2022 年創下 319.614 公里的紀錄。這次東吳超馬的第一名是來自波蘭的Piotrowski, Andrzej,以277.272公里(平均05:12分速)的成績拿下男子組第一名,而女子組第一名則是仲田光穗,跑出256.024公里(平均05:37分速)的成績。至於國內選手也有亮眼的表現,台灣女將林冠汝以228.794公里(平均06:18分速)的成績,榮獲女子組季軍、總排名第四名,並打破了24小時女子國內紀錄!

 

24小時超馬必須克服的是在進食問題與夜間跑步的睡眠剝奪之下,仍要穩定配素。保持節奏對於跑馬拉松是非常重要的,穩定的配速才能避免過早耗盡肝醣、進入撞牆期,要注意不能開跑時太興奮、跟著前面的選手起步太快,或是經常改變配速,應保持自己的節奏才是耐力賽撐下去的關鍵。

 

在一場典型的24小時超級馬拉松比賽中,跑步選手大約會消耗超過一萬大卡,是正常一個人一天的卡路里攝取量的四倍,可想而知,跑步途中的能量補給是非常重要的。與較短的耐力賽相比,24小時超馬的跑步節奏會允許選手們在途中吃很多東西,比賽所需的大部分熱量來自於碳水化合物,通常以能量果膠、能量棒和飲料的形式補充,補給員會隨時在場邊遞送補給品給選手、即時滿足選手的需求,也會提醒選手的配速是否與計畫相符。

至於克服夜間的睡眠問題,含有咖啡因和牛磺酸的飲料可以幫助保持警覺並提高表現,但在比賽前 7 天要避免服用,以增強比賽當天的效果。咖啡因應保留在比賽後期或最需要刺激的夜晚,並且仍要注意不能攝取過量。

 

此外,在這邊告訴大家一些24小時繞圈超馬的有趣小知識。在24小時的賽事中,每四個小時,大會都會請選手測量體重,以確保選手沒有脫水、監測選手的健康狀況。另外,每四個小時,選手會進行一次轉向,例如從原本的順時鐘跑操場,改成逆時鐘跑,原因是要避免選手長時間同一個方向繞圈,可能產生頭暈、單邊肌肉使用過度的情形。

 

很好奇24小時超級馬拉松是什麼樣的光景嗎?明年記得去「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24小時賽」觀賽,一起幫超馬選手們加油打氣!

 

參考資料:
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24-hour_run

https://instagram.com/scu.ultramarathon?igshid=YTY2NzY3YTc=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